best365网页版登录教研科

    高教视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正文

    韩启德:遵循规律 脚踏实地 推动学科交叉研究与交叉学科发展

    发布日期:2022-04-19    点击次数:

    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各位通过网络直播参加会议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热烈祝贺交叉学科研讨会顺利召开、《大学与学科》交叉学科专刊适时出版。在国家陆续出台政策、鼓励交叉学科发展之际,《大学与学科》杂志策划出版专刊和召开研讨会,可以说是正当其时。这是国内期刊探讨交叉学科发展的第一本专刊,也体现了《大学与学科》杂志主动服务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发展的责任与担当。希望杂志坚持学术性、政策性、实践性和国际性办刊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刚才听了六位领导、专家的报告,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讲了对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的理解,以及探讨了交叉学科如何建设,对学科交叉研究如何资助、如何发展等问题,讲得都很好,我听了很受启发,对交叉学科的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下面,我谈几点看法与体会。

    深刻认识推动学科交叉研究与交叉学科发展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近些年来,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我们已面临很多科技无人区,如果要再往前发展,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而学科交叉融合是重要途径。在2021年5月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可以说,如果不大力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就难以产生颠覆性创新,“卡脖子”问题也难以解决。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和培育交叉学科,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充分肯定近年来我国在推动学科交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交叉学科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过去的近百年间,交叉学科发展并不是呈直线式、匀速变化,而是有停顿也有加速,有高潮也有低谷。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科交叉的热潮。21世纪初,学科交叉又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我国学科交叉研究在近20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逐步形成了上下互动的良好格局。我国推动学科交叉研究,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基本途径。前期主要通过高校的先期自行探索。例如,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大叉院)成立于2006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交叉研究机构之一,经过15年的发展,逐步壮大成型,对国内高校发挥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2020年,国家对交叉学科发展做出顶层设计,开始“自上而下”推动学科交叉研究,于是就有了设立交叉学科门类、成立交叉科学部等重要政策与举措。国家“自上而下”和高校“自下而上”相结合,我国学科交叉研究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二是培育了一批创新型学科交叉人才。以北大叉院为例,自成立以来,北大叉院的师生都得到了成长。一部分教师成长为领军人才;北大叉院招收的博士后,82.8%出站后继续在高校院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其中,部分博士后已在国际知名高校取得教职并崭露头角。

    三是产生了大量学科交叉科技创新成果。学科交叉研究已在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各领域和领域间蓬勃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近两年的抗疫斗争中,学科交叉研究在临床救治、病毒检测、药物研发、智库支持、心理健康、疫苗研发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一项发表论文的统计,我国学者的交叉学科论文发表数量占主要国家的12.4%,排名第二,我国学者发表论文的交叉属性全球排名第一。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受理的交叉属性(D类)项目总数超过2.9万项,占据申请书总数的12.2%。

    四是全国性的学科交叉研究交流活动日益活跃。2020年12月,全国首届前沿交叉学科论坛暨前沿交叉研究院联席会召开,标志着全国交叉研究机构交流平台正式搭建。会上,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以及全国40多所高校发出成立中国交叉科学学术共同体的倡议书,倡议探索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交叉科学建设模式,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交叉科学教育体系。去年9月,召开了2021年度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年会暨交叉学术研讨会,大家对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的概念达成了共识,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学科交叉研究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同志认为,学科交叉研究存在五大困局:形成交叉研究文化难、建立深度交叉合作难、获得交叉研究资助难、评估交叉研究成果难、获得学界社会认可难等。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多方共同努力。

    深入探究学科交叉研究和交叉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

    学科交叉研究发展以及交叉学科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其规律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可能会有历史性、阶段性、区域性特征,我们要不断分析和总结规律,并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对此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基于对重大科学问题的探索而促成的。实际上,学科的分类很大程度上是由研究的问题来决定的——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探究某个规律,渐渐形成了学科。而当面对新的重大科学问题,原来的学科无法解决时,自然会促成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合作。如果问题得到解决,总结出新的理论和研究路径,并形成新的学术共同体,新的交叉学科就应运而生。所以,是否能提出重大科学问题,并着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是促进学科交叉研究和最终形成交叉学科的关键。

    二是以合作为基础。学科交叉研究关涉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合作,这是题中之义。当然如果研究者本人具备两个以上学科背景和能力,是最为理想的。但多数情况下是,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为了解决一个共同的科学技术问题,参与一个共同的科技项目走到一起。这种情况下,只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善于分享和相互学习,在交流中打造互通的语言,才能事立功成。我一直强调在学科交叉研究合作中要相互谦让,多作贡献,少要所得。我非常欣赏钱煦教授在合作研究中遵守的原则:“做6分贡献,要4分所得”。如果有必要,也可以签订合作协议,有时“丑话说在头里”“亲兄弟明算账”反而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使合作关系更加和谐长久。

    三是以人才为根本。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交叉学科的兴盛,要靠人才,而且要靠最优秀的人才,要依靠本学科里做得最好的学者,或者在本学科里有“一招鲜”方法技术的学者。北大叉院发展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着力凝聚起一支优秀的骨干队伍。

    四是以范式为核心。之所以成为一个学科,其核心是形成自己的范式,即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并被相应的学术共同体所承认并遵循。所谓交叉学科也不例外。不同学科的学者在力图解决共同的科学问题中,也就是在从事交叉研究并不断取得成功中,逐渐突破原有学科的范式,直至形成新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框架,才能说形成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交叉学科形成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带有复杂系统的边界性、不确定性、自组织和“涌现”特性,是水到渠成的事,无法预先设计,更不是由权威部门、机构或者个人决定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努力为学科交叉研究搭建平台,制定积极的鼓励政策,培育自由包容的学术生态,而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我认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大家要在“什么是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的概念上取得共识。这样才能避免在组织学科交叉研究时思想与行动中的盲目和混乱,才能防止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才能更加自觉地突破现有学科范式的局限,去争取原始创新的研究成果。此外,我认为当前还有必要认真思考和讨论:自科学革命以来所形成的现代科学的整体范式是否正面临革命性的变革?我们各自从事的学科的范式是否面临重大变革?我们如何自觉地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来促进范式的变革?

    主动谋划学科交叉研究与交叉学科的未来发展

    一是继续探索推动学科交叉研究的有效机制。目前国家在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培养、基金资助、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组织形式上,我认为,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独立的交叉科研机构,并且给予重点扶持。北京大学建立和支持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做法,值得推广。交叉科研机构要处理好虚体和实体的关系。全世界的交叉研究机构都存在这个问题。如果做成实体,往往动员面不够广;如果都是虚体,往往推不动发展。如何做到虚实结合,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此外,交叉科研人员的评聘、流动等方面,也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

    二是学科交叉研究与交叉人才培养并重。解决重大科学、工程、技术或复杂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开展学科交叉研究,但学科交叉人才的重要性也自不待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是交叉学科的一体两翼。只有同时兼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学科交叉研究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最后形成交叉学科。

    三是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研究的评价体系。评价是指挥棒。当前,国家正在进行教育评价改革,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相比成熟学科的评价,交叉学科评价更为复杂,更为困难。交叉学科要有大的发展,需构建系统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国家、省域、高校、学院不同层面的评价制度要相互衔接与配合,对人员、成果、机构的评价要有机统一。同时,评价的理念、政策、理论、方法、技术等各方面都需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四是培养学科交叉研究的良好生态。学科交叉研究需要多主体、多方面的参与,相互间的合作关系需要由制度和约定来维系,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良好的学术生态。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弘扬科学精神,“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提倡科学家的品位,包括好奇心、激情、专注、执着、诚实,遵守科研规范和道德。其次要推崇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风尚,要鼓励自由探索,落实学术民主,保护不同观点。还要建立合作交流、平等互利的氛围。现在我们的好多学术会议缺乏真正的学术交流,已经变了味,我们要让它们回归本源。

    上面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目的是引起讨论,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我相信在教育部、科技部、基金委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学科交叉研究和交叉学科发展一定能走上健康的轨道,未来一定更美好!谢谢大家!

    转载来源:医者仁心教者恒心(微信号:yixuejzw)

    特别声明: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创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版权所有:地址:绍兴市城南大道900号 | 电话:0575-88345054 | 版权所有:best365网页版登录教研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