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父母 医者仁心
——八字桥畔母校恩师的爱一直在我心中
周建伟
少年时的记忆总是能伴随人的一生,在多年之后,在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些记忆也许只是一些模糊的影子,亦或许只是一些记忆的碎片,但总有那么一刻,总有那么一个人、一件事,或者是一样东西会蓦地出现在你的眼前,让你回忆起所有美好的少年时光。对于我来说,绍兴八字桥,也许就是这样。她静静地沉睡在桥上的青石板是有生命的,不说话,却用自己无声的语言记录着看到的每一个人留下的痕迹,自然也包括那时的我。
如今,每次回到家乡,总会经意或不经意地到桥上走走,当脚步踏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手触摸着扶手,仿佛也触摸着少年的时光,触摸着在这座八字桥畔母校发生的点点滴滴,那时的我们那么平凡、那么渺小,却又那么天真烂漫,那么充满朝气。
母校就在绍兴八字桥畔。少年时的我们只知道八字桥连接着一条河的东西南北,是我们日常通行不可缺少的枢纽。记得那个时候,一九八六年,刚刚考入浙江省绍兴卫生学校。考上这么好的医学中专,在当时对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初中毕业生来说就像是金榜题名,全家仿佛家里出了状元一样欢天喜地,而这自然也成了左邻右里争相传颂的大喜事。开学报到那天,父亲推着自行车带着被子、席子、脸盆送我来上学,一路上父亲的那种骄傲自豪的表情至今都让我非常难忘,一路说了许多鼓励我的话。
直到今天,当时一起学习生活的同窗好友还时常保持联系相聚,有时也有人提议,“何不回母校八字桥走走、看看?”现在母校虽然已经迁址,但是伴随我们的八字桥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回忆在母校的时光,许多事情仍记忆犹新,犹如发生在昨天。学校的教室、学校的操场、学校的老师,八字桥畔,都一一浮现在眼前,觉得特别亲切,也特别感动。那时,我们都还是十六岁的少年,有的甚至才十五岁。母校的老师,在我的心目中,像父母一样。初中中专的我们正处于青春期,我们的第一任班主任是教生理学的罗照水老师,十分关心我们吃得怎么样。罗老师经常为我们弄点吃的带到我们宿舍来。罗老师不仅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还关心我们的精神成长和心理成长。那时,我们都是住校的,在集体宿舍熄灯后,罗老师常常来到我们宿舍窗前,“偷偷地”来听听我们卧谈的内容,关心我们的成长。细想,这是只有父母才会有的那份操心!在我的记忆里,母校的老师,就是这样,十分地可亲可敬,给了我们那个年龄段最最需要的父母般的爱。
母校的老师,既是老师,又是医生。母校老师医者仁心,印象最为深刻。记得教我们外科学的沈明庆老师在教皮肤痣这一章节时,沈老师发现我脸上有一颗痣颜色不好,就跟我说“建伟,你这颗痣颜色有点不对,最好手术切除了。”后来,教外科学的任光圆老师在学校医务室就给我做了切除手术。现在,手术切口早已经看不出来了。这件事一直记在我的心里。想起来就特别感激!要放在现在可能有点不可思议,老师直接在学校医务室就给学生做了手术。我觉得这是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了。医生对病人有着一种使命。这种使命就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母校老师的这种言传身教,一直感染着我们。
母校老师还鼓励我们挑战自己,鞭策我们去探索和创新。记得第二任班主任是教内科学的王益平老师,有一次让我和李君同学阅读全部是英文的国外文献,还让我们翻译了几篇心血管方面的文章。其中,有两篇发表在了校刊《越州医刊》上。老师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鼓励了我们扩宽视野,增长见识。王老师在毕业后还给我写信鼓励我一定要在工作岗位上再接再厉。
毕业后,我分配到了杭州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后来的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工作。我在工作后又学了法律专业,获得了商法硕士学位,做了律师,后来成了浙江星韵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尽管我离开了医疗服务岗位和医学事业,但是,这一路上都有着母校老师的激励和指引,心中念念不忘的也是医学学习过程中所植根于内心的仁爱精神。母校四年养成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对我的人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每当提起我们母校的名字和师生朋友,我都心怀感激。
我们的母校——绍兴卫校已于2000年3月升格为best365网页版登录,校址也于2002年8月迁移到了美丽的绍兴文理学院南山校区,正在为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建设健康中国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本科应用型专门人才。如今,八字桥仍连接着我的过去和现在。这是一份珍贵的记忆,也是一份无价的礼物。母校度过的四年时光在我心中镌刻进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催生着我去追求公平正义,去为这个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岁月悠悠,甘甜依旧,今年我们的母校——best365网页版登录办学历史已足百年,在庆贺母校办学百年华诞之际,作为学子的我,八字桥畔母校和老师的爱一直在我心中!热爱您!我尊敬的母校!感谢您!我敬爱的老师!
2017年6月14日 于杭州
【人物名片】
周建伟,男,浙江绍兴人,绍兴卫校1990届(1986.9~1990.7)医士432班毕业生;民商法硕士,浙江星韵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浙江省司法厅模范党员、浙江省法学会商法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法学会诉讼法研究会理事;在《当代法学》《中国律师》《浙江律师》《杭州检察》等发表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