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护理学专业发展纪实
陈三妹 陈小萍 孙一勤 邢海燕
我校护理学专业的办学自1917年的福康高级护士学校开始,100年来已为社会输送护理人才7000余人。2000年起,开始大专层次的护理学专业教育。 2004年起获准设置本科专业, 2008年被确定为校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专业并于2015年通过验收,2011年入选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在省级重点专业和学科建设期间,护理学专业加强内涵建设,以培养“国际视野的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构建本科护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紧密结合,积极推进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和对外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护理学专业自2009年开始,在省内率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探索,根据社会对护理人才培养多元化的需求,秉承以“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以“职业能力”为主线,重构“交互渗透”的课程框架;打破学科界限,重组教学内容,构建以“人为中心”、人的成长周期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做”三位一体,“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临床实践”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过程注重“三结合,五适应”,即临床教学与基础教学的结合、医学教学与人文教学的结合、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结合,以适应医院服务理念的转变,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护士岗位的技能要求,适应护士职业发展的要求,适应医院用人需求。《本科护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该研究成果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连续多年,毕业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为100%,就业率在97%以上,就业质量好。学生获首届全国护士(英语)执业水平技能竞赛本科组团体一等奖;获第四届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本科研究生组一等奖;连续两届获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近三年获省大学生护理学科竞赛“团体三等奖”4项、优秀奖2项,在单项操作比赛中,1人获第二名,2人获第三名。近三年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1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3项,校级大学生科研10项;学生发表论文16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8篇;1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文章获口头交流发言。
二、以健康需求为根本,优化课程知识体系
以社会人群健康服务需求为根本,重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一)重构“交互渗透”的课程框架
1.公共、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交互”平台 公共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贯穿于第1-6学期,课程门数和学分逐渐减少。同时从第1学期开始,开设临床专业课和认知实践,课程门数和学分逐渐递增。通过公共、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交互”,强化公共、基础知识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公共、基础知识的认知,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2.课程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交互”平台 在课程实施中,减少课堂理论教学,增加临床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自我构建知识能力的培养。如在第3、4学期的《基础护理学》、《健康评估》的理论课程学习和相应的实验实训后,学生分别到临床实习2周,加强基础护理技能操作和护理评估实践。同时,随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临床实践活动也逐渐增加,大部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在教学医院进行,实现课堂-病房一体化。“渗透”递进:
3.人文课程的全程“渗透”递进 人文课程的设置贯穿于每一学年。从第一学年的历史、写作、英语、法律,到第二学年的礼仪、计算机、关怀;从第三学年的伦理、管理,到第四学年的思维与沟通的临床实践,凸显人文知识教育。实现人文知识的学习到人文素养形成的转化。
4.能力培养的全程“渗透”递进 从第一学期开始安排《护理学导论》等专业课程,让学生从入学开始接触临床实际,并逐渐增加接触临床的时间。通过“教、学、做”一体,不断增强学生对职业的感悟,提高学生融入职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第一学年3周的认知实践,激发学生的职业感悟;第二学年4周的基础护理技能操作和护理评估的临床实习,养成学生的职业意识;第三学年每周3-4天的课堂-病房一体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养成职业习惯;第四学年的40周以上的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遵循“淡化学科界线,强化培养目标”的原则,优化课程内容
1.公共课程:体现专业特色 在坚持“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教育理念下,重组公共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公共课的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中适当增加医学发展史的内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社会实践内容调整为结合社区卫生发展情况的调研。
2.基础课程:符合专业需要 课程内容摆脱原有以生物医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的框架构造,打破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根据专业需要,将原有的《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8门课程整合、重组为以结构演变为主线的《人体形态学》、以功能变化为主线的《人体机能学》和以人与环境关系为主线的《病原生物学》。同时对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进行整合,组成《机能实验学》,以减少重复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3.专业课程:适应专业发展 根据医学模式转变和专业发展的需要,打破原来以“疾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以“人为中心”、人的成长周期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将《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老年护理学》,重组、整合为《母婴护理学》、《儿童护理学》、《成人护理学》和《老年护理学》。将与临床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内容(如病理生理学中的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的发病机制)整合入临床专业课中,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增强基础知识的应用性和基础与临床间的连贯性。实施课堂-病房一体化的教学。
4.人文课程:实施全程渗透 人文课程的设置贯穿于每一学年的同时,举办人文讲座、开展人文活动,达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护理专业课:①将人文精神融入护理程序的各个环节,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每个环节中;② 将人文精神渗透入护理专业主干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中直接融入人文精神教育, 把人文精神与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③ 护理实践中贯穿人文能力培养,结合临床护理教学实际,安排沟通技巧的理论和临床教学,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和临床实践,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人文能力。
三、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模式研究活动。专业课程中开展问题导向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心理。《成人护理学》等课程采用护理查房教学,突出临床护理实用性,提升学生的健康评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沟通能力;《基础护理学》、《急重症护理学》等课程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护理”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文素养及整体护理能力;探索PBL教学,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了E-learning、微课和翻转课堂、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教学方法,构建网络教学互动平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上积极开展团队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集体学习活动,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开展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做到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并重;在毕业实习前开展护理综合技能多站式考核,以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增强护生实习的适应性。
四、以临床技能为重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护理学专业已经形成“认知实习+课程见习+临床实习+毕业实习”四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从入学开始接触临床实际,并逐渐增加接触临床的时间,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培养中提升职业能力。认知实践引导护生对护理职业理念、精神、职责流程及医院环境等问题的正确认知;课间见习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学实习促进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强化护理技术操作技能;毕业实习是全面学习护理学知识在临床的实际应用。在具体落实中,注重突出关键环节。首先建立“四双”实践教学模式,即“双纲”(理论、实践大纲)、“双线”(理论、实践双线)、“双师”(教师、技能系列)、“双基地”(校内、校外)。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技能认知结构特点,不断强化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融合,注重全程临床护理能力和护理职业情感的培养,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提升护生专业技能。同时,根据“成长周期”主线重组原有的设备、设施,增设ECS综合模拟系统,便于学生的反复观摩和自主训练。建成与护理直接有关校外实践基地28家,在市区各实践教学基地组建临床护理教研室,加强专、兼职教师间的联系与互动,已建成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队伍,实现了课堂与临床实践“零距离”。
五、以外引内培为途径,加强专业团队建设
通过外引内培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目前,护理学专业拥有专业的专任教师16人,兼职教师52人,客座教授6人,成立国内外知名护理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所有专业教师完成了国外(境外)短期或3个月的进修学习,86%的专业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教学、卫技双职称。团队中有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绍兴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优秀奖2人,校教学优秀奖16人次,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1人,校示范课教师4人。专业教师主持教改、课改省级4项,市级12项、校级近30项,发表教改论文60余篇,教改课题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护理学专业教师潜心教学的同时,加强科学研究。近几年,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民政部、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教育厅、卫生厅、民政厅等厅市级课题40余项,企事业委托项目8项,获得厅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6项;发表SCI、SSCI等收录论文9篇,一级期刊论文50余篇;科研经费总量在300万元以上,已经形成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护理学专业教学团队为绍兴市重点创新团队、校优秀教学团队,是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并重的专业团队。
六、顺应专业发展趋势,拓展国际交流
为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护理学专业积极开展与国外高等院校在优势学科上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护理专业人才。专业先后与英国、匈牙利、芬兰、台湾等多家国外和境外护理学院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合作。
1.培养模式接轨国际 护理学专业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国际化特色,以国际通用的护理人员核心能力为框架,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护理学专业在前期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对欧盟护理教育一体化的实施路径、课程体系、识别各国护理教育质量差异和资格等值性的框架要素、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等进行深入理论研究,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在教学实施上,探索课程的国际化教学模式改革,为校第一批国际化专业。其中6门专业核心课程被列为校课程教学模式国际化改革试点项目。
2. 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 护理学专业深入推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开展广泛的国(境)外交流访学。best365网页版登录聘请外教为best365网页版登录教师开展口语授课,组织教师参与每周五的口语强化训练。到目前为止,80%的专业教师完成了3个月以上的国外交流学习,100%的教师赴台湾护理院校完成短期研修,对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全方位的接触和体验。2017年又分别有教师赴美国参加一个月和一年的访学交流。专业基础课老师的国外访学也在进行中。专业先后接待6名外籍教师来院交流访学(为期半个月到1年不等)。
3. 学生出国交流 护理学专业与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技大学建立了稳定并长期的学生交换项目。从2012年至今,共有13位学生完成三个月以上的交换。另有4名学生完成台湾大仁科技大学的1学期交换。近三年,每年有学生赴美国参加夏令营学习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尤其在为期三周的美国苏必利尔湖州立大学(LSSU)夏令营期间,学生深入了解了美国的医学教育概况、医疗保障体制、医护执业资格的申请、社区和家庭护理、精神护理、基础护理、模拟病房的操作实验等内容。在国际化建设过程中,学生的外语意识也得到强化,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明显上升。
4.接收国际交换生 护理学专业积极促进实践教学的国际化发展,与附属医院联合培养了一批外语好、业务精的高水平带教队伍。目前,已有3家附属医院在省内率先接纳7名外籍学生为期3个月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另有1名芬兰学生将于明年春季来校实习。护理学专业通过构建外籍学生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国际学生支持小组、开展中外学生中秋联谊、组织中外护理差异分析等活动,积极促进外籍学生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